在水處理工藝中,絮凝沉淀是關鍵環節之一,而
絮凝沉淀池框式攪拌機作為該過程中的核心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著水質凈化效果。
1.機械結構設計
框式攪拌機由水平或傾斜安裝的槳葉組成矩形框架結構,通常通過減速機構與電機相連。運行時,電動機驅動主軸帶動多層交叉布置的葉片緩慢旋轉(轉速一般控制在20–80轉/分鐘),形成軸向流動與徑向擴散相結合的復合水流模式。這種獨特造型使水體產生垂直方向上的循環翻轉,確保藥劑與懸浮顆粒充分接觸反應。
2.流體動力學作用機制
-均勻混合階段:低速旋轉產生的層流狀態避免破壞已形成的微小礬花,同時維持整個水池內的濃度梯度平衡;
-能量輸入優化:相比高速攪拌設備,其低能耗特性更利于絮體成長,符合G值(速度梯度)控制理論要求;
-三維立體攪動效應:上下交錯排列的槳板實現全水深范圍內的同步干預,消除傳統單層攪拌存在的死區問題。
3.化學物理協同過程
在投加混凝劑后,膠體顆粒表面ζ電位降低至臨界脫穩點,此時溫和的機械擾動促使微粒間有效碰撞概率提升。框式結構的連續性動作保障了從微絮核生成到大尺度絮團沉降的完整動力學條件。
絮凝沉淀池框式攪拌機的測定步驟:
1.準備水樣與設備安裝
-采集原水水樣:將待檢測的原水水樣準備好,并裝入合適的攪拌杯或其他容器中。確保水樣的代表性和均勻性,以準確反映實際水質情況。
-放置于設定位置:把裝好原水水樣的一組攪拌杯置于攪拌器的設定位置,方便后續進行不同條件的攪拌實驗。
2.設置攪拌參數并開始攪拌
-設定混合攪拌轉速和時間:根據實驗需求或相關標準,設定特定的混合攪拌轉速以及對應的攪拌時間。例如,可按照一定的范圍(如設定絮凝速度梯度為100~20中的某一值)來調整轉速,同時確定攪拌時長(如5~10min中的某一時間)。
-啟動攪拌操作:開啟攪拌機,按照設定的參數對水樣進行攪拌,使水中的顆粒充分碰撞、聚集,促進絮凝過程的發生。在攪拌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樣的狀態變化,如是否有較大的漩渦形成、顆粒的運動軌跡等。
3.靜止沉淀與取樣測定
-靜止沉淀:完成攪拌后,讓水樣靜止沉淀一段時間(通常為5min),使形成的絮體有足夠的時間沉降到底部。
-取樣測定濁度或其他指標:在靜止沉淀結束后,從各個攪拌杯中分別取樣,使用專業的儀器測定水樣的濁度等指標。通過比較不同攪拌條件下水樣的濁度變化,可以評估框式攪拌機的絮凝效果。
4.重復試驗與數據記錄分析
-改變攪拌條件重復試驗:為了更地了解攪拌機的性能和良好工作參數,可以進行多組不同攪拌條件的試驗,比如改變攪拌速度、時間等因素,每次試驗都按照上述步驟進行操作并記錄相關數據。
-整理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將所有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繪制圖表或曲線,找出規律和趨勢,從而確定適合該水質條件下的攪拌參數組合,為實際生產提供依據。